第六十九章 古屋巷深

景元上人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o,最快更新洪荒养鱼专业户最新章节!

    第六十九章  古屋巷深

    七天假期不知不觉地即将结束。

    莫有栋一家四口率先离岛。林雪芹说要回省城拿过冬的衣服,等沈清回去,催他将饲养花鳗鲵的试验基地手续审批下来,看来她是坐定要留在桑家坞;小飞眷念嘟嘟,抱到渡口还不想松手,真地将嘟嘟给惦记上了。瞧着一双儿女如此,莫有栋无以为意,只握着丁文的手说,红树林的种子由他搞掂。

    校舍今日徒然冷清下来,但昨晚庆祝挖沟完工的热闹,依然缠绕心中。

    丁母和桑木兰也忙个不停歇,趁着好天气,将所有的被毯拆洗、棉被拿出来晒晒,挂起绳子上,象似一方方旗子随风飘荡。大舅妈收拾昨晚留下的锅碗瓢盆,打发憨憨和桑木杼将邻居借来的桌椅送回去。

    丁文和父亲绕着池岸巡看沟渠,虽说是小小的工程,却也足够父子俩欣喜。这么多年来,桑家坞的池塘象蒙尘的宝物,无人识荆,也没有人想去改造。沟底比池塘的水面低四五十公分,这为沟渠注水提供了便利。

    当初只想拦住山上流下的土黄水,但现在似乎有了新的想法。池塘离村庄二百多米远,地势又高些,为池塘之下的田地提供了灌溉的可能。仅仅是用来灌溉么?

    丁文想及这个问题,心里砰然一跳。拉上了父亲,开始对靠村庄那侧沿道的田地进行察勘,这里多是乡亲们的自留地,基本上都是菜园子、地瓜地之类。

    “爸,我有个想法。原来咱桑家坞缺水,有了这沟渠的话,是不是可以将水引到这些低洼的田地?可以用来灌溉,也可以用来挖池养鱼。咱们家的池塘虽然只有十亩,如果大伙儿都有一方池塘的话,那饲养的面积将不只这些数。”

    粗看了土质,多为砂砾土质,着实贫瘠了些。丁父拍去手上的土尘,颇为赞同地点头。

    “只是,十亩的池塘能供应得上这么多家的水塘吗?”

    面对父亲的疑问,丁文不想透露得太多,只听大舅说池塘底下有暗河,列举了这么年来从未发生过池塘溢满、池塘干涸的奇异现象。

    “爸。水有了,鱼苗、鱼种也是现成的,指导养殖的人也有。现在就差乡亲们的池塘了。”

    “小文,这事别急。要不等老沈和你大舅回来一起好好商量,你看这些田地高低不平,还牵涉到各家各户的田界。我看水渠引水可以做长远规划,而挖鱼塘的事可以先找几家愿意尝试的乡亲。”

    丁文觉得父亲说得在理,有些事并不能单凭着自己美好愿景,还得有一番计划,反正有了水源,乡亲们要挖养鱼塘、要搞大棚种菜等其他高农业附加值的产业,但由自愿。

    嗯,丰泉鱼场接连送来的第二、三批成鱼,已大部分移入洪荒湖中。这方池塘还可以多加利用开发,还真是浪费资源,眼睁睁看着水从大巷、小巷流走。

    丁文和他父亲顺着小道步入村子里。满眼是六合院、四合院,墙壁长着了青苔,透出久远的古朴,却罗列整齐成三排;后来盖起的四合院基本是围绕着这些老屋,整个村子看起显得拥挤。

    屋与房之间只有两三尺宽的小弄小巷,纵横交错,让不熟路的人很容易兜圈圈。记得小时候下大雨,在小弄里集满雨水,自己总喜欢跑出来蹚水玩,结果弄裤子都湿透了。后来桑春四兄弟搬到外围的四合院,丁文就很少到这古屋。

    头上太阳正炽,但一进入小弄中,便感到阴冷。九叔公蹲在老屋六合院门口边,正默默抽着烟杆。

    “九叔,今天在家啊?”丁父远远地打招呼。

    “你们怎么到这儿来了。”九叔公显然想不到俩人进到老屋这儿来,连忙起身让了丁父和丁文进屋坐坐,那份热情劲让人无法拒绝。

    丁父和丁文没推辞地进入老屋里,看四处收拾挺干净的,厅堂的门楣上还留着燕子窝,接过九叔公递来的板凳,就坐于厅廊上唠嗑起来。

    六合院,分一个厅堂、上院四房、下院两个附属房,正中央有个天井。人多时候住在一块,那个时候热闹非常。如今这座六合院里只住着桑二虎一家子,显得冷清多了。

    “九叔,今年收成怎么样?”丁父接过了水抿了一口便问。

    “咱们这里全是石蛋子,哪会长出好庄稼来。若不是二虎时不时到海里摸鱼捉虾贴补家用,这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大虎去了南方打工了,一年到头也只回来一趟,过完了春节便走啦。”

    丁文端着水杯,插话问:“九叔公,你家的地都在那坡顶上么?池塘下方有没地?”

    九叔公与村里人一样,对丁家父子很和善,将自家的情况说出来,“他们搬走也好,这三十几户分下来的田地也多了。坡顶的梯田有四亩多,池塘下方有三块地,凑起来算也有二亩。”

    丁父自是知道儿子的用意,没想到丁文下了这么大的决心,“九叔,这里种好庄稼,有没动过其他念头?”

    “念头不是没动过的。”九叔公苍老的脸上带着无奈,“大前年,大虎从哪儿学来的温棚种菜,花了一万多块钱搭起了棚,谁知台风一来全刮跑了,他欠下了债,才咬着牙出外找工去。”

    谈起了这件事,九叔公磕掉烟杆里的烟烬,又装上一筒,抽起。

    “九叔公,将地挖成池塘养鱼怎么样?”丁文试探地问。

    “这......地挖了,那就是种不成田。”九叔公边沉思边低声嘀咕,丁文的提议似乎这个超出他的想象。这一生勤恳种地,没了地咋办呢?

    丁父没说出这是丁文的主意,而是将名头挂到沈清身上,毕竟人家是权威机构嘛,将一些设想向九叔公说个遍。试想能将这个根深蒂固的九叔公说服,其他人就好说多了。

    丁文看九叔公抽着烟杆,仍然沉默不语,知道这主意出得太突然,让他慢慢消化,看来只有找大舅带头弄起这事,便示意父亲辞出了六合院。

    俩人熟悉地往里走,拐了几个弯后,便听到落石、敲石声,应该是桑春他们在铺巷里的路。前两天听桑春讲,石板条从祠堂等那些老屋的巷道、小弄向四周铺就,先把村里的巷路全部盖上再说。

    “你们怎么来了?”桑春用衣袖擦去了脸上的汗,迎向俩人。

    丁文打趣地说:“大舅您还真会保护古物啊,这地方没人住了还花这个钱铺路,怎不从外围有人住的地方开始?”

    这桑家坞会其他的乡村都同样存在一个毛病,就是成了空心村。但祖屋、老屋成了一个象征性建筑,即使没人住也不能倒,有的人每年都花出一笔钱进行修缮呢,这在宗族观念强的乡村尤其明显。

    桑春只说这是大伙儿一起定下的。

    丁文与桑春说话没有那么顾忌,便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但桑春听了也面露为难之色。

    “舅,连你都作难了,这事就当我没说过哈。”丁文有点斗气地说。

    丁父在旁只能摇着头,这古屋巷道也阻碍人的思路了,拍拍儿子的肩膀,离开了村内的古屋。

    “爸,我去看看这水泄向哪儿比较合适。”丁文不管了父亲,沿着出村的路子慢慢走向渡头方向。

    前些天下雨,积水流过的痕迹依然还在,一路上观察着去向,最后到了芦苇荡,归向大海。嗯,这些水对于整片的芦苇荡来说杯水车薪,但胜于经年不断,聊胜于无吧。

    丁文回到家时,丁母便喊住了他。

    “儿子啊,你就一门心思把自家的鱼塘管理好,别整天瞎琢磨。这一来一去的,钱也没嫌上多少,人却忙得不可开交。”

    面对母亲的责备,丁文没有反驳。有了这枚戒指,他早把自己当做桑家坞的主人,当成桑家坞的一分子,只希望乡亲们的日子都得惬意些。想想现在大伙儿这种思想状况,还是暂搁到一旁。

    “妈,我知道了。这次回去带些青苔、岩蛎和几条胡子鱼吧?”

    其实,丁文现在拿得出手只有这三样东西,但对城里人来说是个好东西。天然的青丝苔,被饭店里吹成绿色食品,价格好高的;岩蛎与绳蛎不同,因为肚儿小、味道鲜,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经过洪荒湖水温养过的胡子鱼,自有不寻常的味道,否则章守志那天到省城,也不会硬拖着捞走了几条鱼,说带给领导的。

    “你不说,妈也准备多捎几条鱼回去。上次带回去的鱼,送了条给对门的冯阿姨。一家子吃了以后,她第二天就跑上门问这鱼从哪儿买的。我告诉她是自家鱼塘产的,这次她可特意吩咐多带几条回去,还将钱扔给我。”丁母说着就好笑起来。

    这个冯阿姨,丁文的印象挺深的,她和丁母同在一个办公室里,是教英语的。高中那时,丁文还央她补习过。

    “成!只要妈您说,将整个鱼塘搬回去都成。”桑木兰在一旁帮腔说。

    “你这丫头就嘴儿甜!”丁母拉起桑木兰的手交代说,“盯住小文,别让他胡搞乱搞的,要安心点过日子。”

    呃,自己有这么不安分么?似乎......只那么一点点。丁文那委屈相被丁母和桑木兰看在眼里,俩人均卟哧地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