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攻下泰州,营救杨氏

夏侯皓月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o,最快更新天宋武功最新章节!

    四月十一日,韩令坤大军攻下扬州,三日之后捷报传回了郭荣大军。

    四月十四日,一大早。郭荣坐镇寿州城外大营,此刻在行军地图前,郭荣暗自于脑海之中,操演战局之变化,忽闻扬州战报,十一日晨,韩令坤大军取下扬州之地。

    随即郭荣哈哈大笑,此刻范质也在郭荣身边,一同庆贺此番扬州之大捷。

    郭荣看着地图问道:“文素,你看下一步我们该如何做?”

    “陛下,如今扬州攻下,据闻,泰州城内永宁宫为杨吴皇族居住地,昔年并元二年(938),唐国先主为避免口实以及监视前朝皇族,迁吴让皇至润州丹阳宫中,不久即遣人杀之。并元三年(939),又迁吴让皇之族于泰州永宁宫,命泰州刺史褚仁规严加防守,不让杨氏子孙与外人通婚,不准出宫,宫内互为婚配。生男至五岁时,李氏朝廷就派使来宫,赐给杨氏嫡系小儿朝服,官爵,然后赐死,葬入小儿冢地。而泰州离扬州不远,皆在江北,此番扬州城下,陛下何不下诏安抚杨氏子孙,谴责徐氏叛主篡位之行。”

    郭荣听完范质的建议,哈哈大笑起来〖☆,,同时也觉得唐国这是自作孽不可活:“文素,此言妙哉!唐国王室之丑行,天人共愤,此诏令一出,李氏之丑行,世人皆知唐国王室丑行,李氏名声败坏,内部自乱!”

    范质忽然记起吴越国此番出战之事,遂又上奏道:“陛下,臣听闻此番吴越国不尊我大周号令,已经擅自出战,臣担心这样会不会……”

    郭荣哂笑之,说道:“文素,其实这样也好,吴越已然出战,可以减轻唐国对我江北周军之攻势,对我军而言可以减轻不少压力,同时唐国两线出战,无暇顾及,这样江北攻取之地能慢慢掌握在大周手中。”

    范质忽然间想到了一件事情,遂提议道:“对了,陛下,如今扬州城已经攻下,何不让韩令坤率军攻打泰州。”

    “文素说的极是!”郭荣点点头,接着他让范质起草安抚吴国杨氏皇族的诏令,以及攻打泰州的诏令,派遣将士护送诏令至扬州城韩令坤部,同时让赵匡胤驻守扬州城,若韩令坤需要援助,可以随时出动。

    二日半快马加鞭之后,郭荣的诏令已经到了扬州。此刻扬州城内,韩令坤接受郭荣诏令,率军往泰州方向赶去。

    而此刻吴越国的军队也挥师北上,到达常州城下,吴越攻长江以南之常州城。

    不久之后韩令坤成功攻克泰州城,唐国泰州刺史方讷跑回了江宁府。

    事后,郭荣任命给事中高防担任泰州知州。

    泰州城被攻下来的那一时刻,韩令坤就挥师进入泰州城,然后下达了皇帝郭荣的诏令,前去安抚前吴国杨氏皇族。

    只是去的时候已经发现吴国杨氏族人都不在,之后捕获一人,得知在城破前,杨氏族人已经被转送走了。

    泰州城破前,李璟即听闻郭荣的诏书,诏安抚吴国皇族之事,并在诏书中责骂了李氏背主,残杀吴国皇帝皇族的行径,李璟非常害怕,他立即派园苑使尹延范到泰州,打算迁扬氏子孙去润州。

    而江宁府一直都是长春堂的老巢,杨濛在江宁府已经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其下的势力已经扎根于此,李璟的行动还是知道一些的。当年也曾经三番四次营救自己的族人,可是计划失败了,还好徐氏把他们关押在了泰州城内永宁宫。杨濛也听说永宁宫的残酷,他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杀了徐逆。

    赵德昭去淮南的一件大事就是解救吴国杨氏族人,而这次他再度收到义父杨濛的书信,赵德昭立马就开始行动了,他吩咐老九,并出动江宁府的长春堂武士,然后赶赴泰州,支援泰州城内的密探行事。

    之前赵德昭派了手下一些长春堂线报早就进入泰州城,他们如今的任务就是解救杨濛的亲人——吴国杨氏皇族,然后将这些人平安送到开封城。

    据说这些皇族都被关在了泰州城的永宁宫内,此刻这些皇族已经被唐国将士转移到了一处隐秘之地。

    之后,唐国尹延范一日之后赶往了泰州,然后把这些永宁宫中杨吴皇族,暂时转移到了驿站。

    而赵德昭派出的密探一直都跟随其后,伺机行动。

    入了夜,进入子时。这二百多的武士都悄悄进入了驿站之内,然后用迷药放到了守夜的将士。

    “你们是谁,来人——那!”但是守夜的将士未曾说完这句话就被长春堂的武士给杀死了。

    据原本的历史记载:公元956年,周世宗兵攻淮南,下诏安抚杨氏子孙,南唐主李璟(李鼻子)闻之惧,立即行至中途,延范虑有变,藉口遭路已乱,执杨氏子孙六十余男杀之,以女二十余人渡江。”

    而赵德昭事先已经获知了此消息。

    那日,尹延范担心半道之上这些人会作乱,正打算在半道之上杀掉这些杨氏男子六十余人,以女二十余人渡江。

    在一处密林之后,刽子手正打算执行死刑,这时候密林内赵德昭派遣的武士已经伺机而动了。

    他们一拥而上,上前砍了尹延范。尹延范一死,周围其他南唐的官吏和将士未曾抵抗,就被长春堂的武士乱刀砍死。

    本来是打算灭口的,但是放跑了一人,好让他传回此消息给李璟,这也是赵德昭吩咐的,为的是让李璟在江宁府中日日夜夜提心吊胆。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杨吴皇族始终是李氏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儿,赵德昭此计就是为了让李璟担惊受怕,确实毒辣。

    而那些杨氏男子看到了这一情况,不知道对方的人是来杀他们的,还是来解救他们的。

    “你们是谁……是李璟派来的么?”一个杨氏的男子惊恐地问道。

    “你们放心,是主上和少主派来解救你们的,现在你们安全了,之后我们长春堂的弟兄们要带你们去一个平安的地方。”

    “你们的主上是谁?”人群中一个年长的男子问道。

    “我们的主上是吴国武王之子,临川王讳名杨濛是也?”

    “原来是临川王爷,不过临川王爷不是早就薨了。”那名杨氏男子回忆道。

    “王爷没死,如今就在周国开封。”

    “真的?”

    “确实如此,不过现下,你们暂时跟随我们兄弟,去滁州城拜见少主。”

    “多谢壮士,多谢王爷!”

    话说完,那武士就准备好书信,飞往了滁州城,不久之后赵德昭就收到了武士的书信。

    之后那些吴国杨氏男子以及女子,一共八、九十人,乔庄一番之后,往滁州城,方向赶去。

    滁州城内,赵德昭收到武士的书信,他的心就放心了,听闻正在往滁州城赶来,他忽然觉得自己已经改变历史了,这么做义父肯定会非常高兴,也算帮义父完成了一个心愿。

    赵德昭立马书信飞往开封,向杨濛告知了此事。

    二日后,开封之中,凉城客栈,最近杨濛老是睡不着觉,担心自己的义子。

    这时候飞鸽入屋,杨濛知道滁州的赵德昭肯定是有甚么讯息了,所以他直接解下信函读了起来。

    稍后他看了信件之后,心内十分舒畅,虽然没能报的仇恨,但是能够将自己的族人解救出来,也算完成了一个心愿。

    随即他回了书信,让赵德昭、老九带着杨氏族人,一起回开封。

    四月二十日,那些杨氏族人乔庄改扮的百姓入了滁州城,去了老九给他们安排的一处民居。

    此处偏僻,没人会经过此处搜查、又安全。

    四月二十日子夜,赵德昭收到密探的信息,于次日四月二十一日正午,去了那个地方,见了杨氏的族人。

    杨氏的族人见了武士口中所说的少主,都对他磕头谢恩。

    赵德昭连忙扶起义父的族人,安慰他们。

    当夜,收到义父杨濛的消息,他觉得要把自己祖父也给带回开封城,可是自己的祖父他能回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荆、湖一带方向,前几天,四月十六日,王逵上奏攻克唐军鄂州常山寨,抓获守将陈泽等人,并将战俘转交给郭荣。

    四月十七日,赵匡胤上奏唐国天长制置使耿谦投降,缴获军粮二十余万。随即押送军粮,回去寿州城下郭荣军中的路上。

    不久之后,尹延范已死,吴国皇族逃跑的消息传回了江宁府。

    而此刻李璟在宫中等待消息,他听闻了此事,一个踉跄,从皇位上摔了下来。他从地上爬起,面色如土,此刻他忽然想起北面的辽国。几日前泰州被攻下之时,他曾经派人前往辽寻求救兵,可是不久之后,于四月十八日当天,被静安军使何继先截获。

    李璟的运气也忒差了,奈何老天爷都不帮他。

    一日之后,四月十九日,吴越国派遣上直都指挥使路彦铢攻打宣州,罗晟则率领吴越水军驻扎在长江北岸。

    唐静海制置使姚彦洪率领上万名士兵百姓投奔吴越。

    四月十九日,赵匡胤押送军粮回了寿州城下。次日下午,郭荣大军再一次和寿州城唐军开战。

    当日,郭荣从淝桥上经过的时候,自己搬了一块大石头到对岸的自己军中的水寨,用作后周军石炮的炮弹。跟着一起过桥的官员们也每人各搬一块。

    赵匡胤乘坐皮船在寿州城的护城河中侦查,城上用弩箭连续对赵匡胤进行拦截。

    周军牙将张琼用身体给赵匡胤挡箭,被击中了大腿后昏厥,一段时间后自己醒来。箭头插在大腿骨内拔不出来,张琼喝了一大杯酒之后让人砸烂骨头取箭头。张琼大量失血,但仍然神色自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1.参考《资治通鉴》

    2.延范杀杨氏吴武让皇既殂于丹阳,其族属尚居泰州廨舍。先主自受禅已还,未暇措置。迨殂,方嘱付嗣君曰:“邦君皆杨氏所有,天地事物之变,偶移在我,然顺逆之势不常。吾所悯孤儿婺女侨寄殊乡,令往泰州津敛杨族,安于京口,周赡抚育,无令失所,男女婚嫁,悉资官给。”璟禀遗戒,遣园苑使尹延范具舟车调费,往泰般护。时王室在难,道路已乱。延范虑有他变,取子弟六十人皆杀之,惟载妇女以渡江。璟大怒,以延范腰斩,仍诛其族于市,以慰其冤。杨氏诸女二十余人,选士族嫁之,奁匣闺橐,不失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