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一回顾

长江的女儿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o,最快更新长江的女儿文集最新章节!

    2四十而不惑

    人到四十,便知人间有佛,佛陀的故事。

    佛陀本是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王子,被称做悉达多太子,后做了迦毗罗卫国国王。娶了三个妃子,还有儿子。过着豪华富丽的宫庭生活。知天文地理生物,善骑射宗教诗文,是个多才多艺而心胸广博的王子,而即位后,却日益感到生活的空虚,渴望外出郊游。没想这几次郊游却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人类宗教的历史。出现了佛教。

    第一次出游,他在市区见到了一个白发躬腰、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了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个送丧的行列。这使他觉悟到,不论何人,出生之后,必然会渐渐地衰老,谁也不能免除病痛,最后的结果,便是死亡的来临!死了之后,又将出生、衰老、病痛和死亡;像这样的人生,如不设法求得彻底的解脱,实在太可怜、太悲哀了。同时,当他童年时代,曾经随同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之时,见到农夫犁田之际,从土中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间,蛙被花蛇所吞,花蛇又给由天上凌空而下的巨鹰所,像这样弱肉强食的众生相,在他看来,真是怵目惊心!他为了求得最后的答案,所以第四次再度郊游,这一回使他遇到了一位神态安详的出家沙门,终于使他领悟到他所应走的是什么路了!唯有及时出家,一心修行,彻悟了宇宙的真理,才能知道以何方法,来解脱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轮回不息的四大苦患。而当做出这个决定时,他宠妃为他诞下了又一个小王子。仿佛要拖住他前行的脚步,而他没被这尘世所羁绊,半夜骑着自己的马匹,带着随从就出发了。他要寻找一条安静灵魂的路。开始节食修行,每天以一颗青麦为食,修行了七年,成了一个活骷髅,可是还是没有参到道,寻到佛。他父亲因为他的出家,重新做起了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听说儿子为了参佛受着如此折磨,却并未参到。心中无限揪痛,派遣十多个仆人来照顾他。可是仆人都被他虔诚的修行而打动了,随同他一起修。这些人当然最终都成为了他得意的弟子,成了宣扬佛教的得力人选。然而七年苦修,并未成就,他悟到这不是通往佛的道。立刻改变了策略,吃了少女赠给他的稀粥,恢复了元气,开始寻找新的道。这个时候,他的弟子看见他吃了少女的稀粥,以为他堕落放弃了修行,所以都离他而去。他独自一人坐在那棵毕钵罗树下冥想而成了佛,所以后来称它为菩提树或佛树(bodhi-tree,意为智慧之树)。那个地方,为了纪念佛陀的成道,被称为佛陀伽耶(buddha-gaya)。那棵树的切枝,迄今依旧长在伽耶佛塔的附近,乔达摩在这棵菩提树下,宴坐冥想了四十九日,以其奋勇精进的精神,克服了身心内外的一切魔障,遂于十二月八日之夜,达到了冥想的最高境域,开了智慧,真正的认识了宇宙的真理,明白解脱众生轮回之苦的方法。他在这四十九日之中,接受了各种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冲刺和考验。当他正要摆下一切人间的欲望之时,欲望的火焰却更旺更盛起来;他对那些迷恋的情爱,生存和悦乐的渴望与回忆,必须要用坚定的信念来与之战斗。那些东西,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求上进的根源,但也均系苦难的泉源。因此,人若到了将要和这些东西告别的关头,它们便会猛烈地在心中浮现出来,荣誉、名声、权力、财富、爱情、家族生活的乐趣,以及来自周遭的宠爱等等,一切的喜乐和欢悦的诱惑之相,全部涌现在眼前。这种景象,使他感到困惑;可是,终于在智慧的决断之下,突破了人类的最后弱点,战胜了身心的魔障,也克服了自身的障害,登上了人类智慧和人格的极峰,完成了究竟无上的佛果。他的心境,从波涛汹涌的状态,进入了平静如镜的状态;从此之后,永无波浪,也没有涟漪,唯是一片深广无边与澄澈清凉,容受一切,包举万类,而又丝毫不受他物的骚扰。

    这便是佛的境界,如此的描叙真的令人怦然心动。向往之。四十岁的人不知有佛,不知佛陀是很悲哀的事情。一个高洁智慧的灵魂到四十岁时,会无形的参到佛,进入那一境界。或由他们生或他们生命中某人的带领,那份宁静广阔而浩瀚无边的世界,它是生的真谛生的幸。生的不幸在你陷入碌碌无为庸众中而不知佛不得佛。人只有成长到这个地步,历经这样一个过程,才会真正步入不惑。所谓四十而不惑的古话,或许就来源于此。有没有人长到四十从未知道世界有佛的呢?或以辈子都不知道佛陀为何人物的呢?那可真是枉费了一生了。四十岁前,我亦是不知道有佛,佛陀的。

    曾经我在微博里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心有包袱的人就去读经书,会看淡看轻许多。那里就在讲心无所住,心无所往,达到那个境界,基本上就超脱了尘世。什么金钱地位名利都变成了尘埃。那种心境的明空,真就如六祖慧能大师悟道时候的偈子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欠帐的人心无所住,就是欠不欠都一样,不就解脱了吗?欠情的人,心无所住,有情无情都一样,这样不照常过日子么?所以,参禅或佛是很人生很必要的一个成长过程,能经历到是有福的。何况经书里可悟到人生不曾经历过的大智慧,到达种恬静甜蜜的意境,这也是有福的。宁静之光其实许多时候就是佛之慈光。他她经历了人生或情感上的许多沧桑,才到经书里去寻找佛之慈光。其实很多时候,参佛念经可解释为对所处现实的一种逃避。无非达到最高处,或低到尘埃里,两类。而中庸或享乐的人,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去参什么佛读什么经书的。曾经我还为这个尘世的语言,用作佛语该如何说的阐释。记得爱读书里有段话:在无数次心灵的相逢里,我眼含热泪,轻轻地告诉你,记住,我想念你。记住,你的世界我曾来过。那一地月光,那一树花影,那春去秋来的脚步声,是我刻在你世界上的痕迹。——你的世界我曾来过。我用佛语说:清苦的是念,安静的是想,你是我今生的念想,既佛。或者在自己心思某人,而某人并非在这个尘世思念你时的那种无奈痛苦心境。也会用几句有似佛的语言表达:你在这里清苦思念,而你思念的人却混迹在滚滚红尘,乐不知疲,过了此站又彼站,你却在七极佛塔,一塔一塔的背对着他而进去。这可能就是参佛的最高境界啦。竟然写到了七级佛塔。仿佛自己真已参到了佛,超越尘世之外了。其实这都不是佛。记得金刚经里说,你心中之所以痛苦无奈,焦躁绝望,那不是因为你心中有爱,而是你心中有欲望。尘世的某人某物某事让你想不自禁,痛苦难当,都只因你心中贪欲。你首先进入这个地方,读经参佛,是因对尘世产生了情绪,想到这里寻求安静解脱。然后你奇迹的发现,你已经超脱了那个凡俗尘世的一切,不再痛苦绝望无奈,儿时真实感受到那片宁静的幸福,那几乎成为你新生的一种力量。你真正的得到了这宁静广阔与浩瀚无边,绝妙神奇的天地。这里,你才真正知道世界原是有佛的。你心中的佛陀亦一日日清晰。所谓人生四十而不惑。无非是你已经到达了那个地方,在哪里走了一遭。至于最终你能保持多久,坚持多久,又是另外一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