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o,最快更新大漠孤燕文集最新章节!
审视文言文教学现状,本应独具魅力的文章显得如此逼仄: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重智力因素强化、轻非智力因素引导,教育者观念的陈旧、教育的实用主义思想等都削弱了语文的人文属性,导致了教育人文内涵的流失。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出现了两大误区。其一,一味地强调词语教学,重点讲述的是词语的意思、句法特点,且花费大量时间去翻译句子。如此教学,就像一架切割机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味道。其二,凭空地分析课文内容,教学者依然用“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模式来套文言文教学,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它是在缺少对文意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
(一)诵读之美
“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朗读吟诵既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重讲轻读的一种纠正,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与精神之美,而且能化他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尤其包含记忆成分的诵读,能使学生对语汇、对整体文句的感知与积累越来越丰富,并逐渐积淀成一种语感。在语感的培养方面,诵读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分析更大。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到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所以,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课堂首先是体会饱含激情诵读之美的课堂。
比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作者深情的。教师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范读过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了起来。此时,再抓住几个重点段落深入诵读。在诵读第二段的时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几个拖腔,几个重读,就把洞庭湖广阔浩淼,变化万千的景象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第三段,第四段要比较诵读。第三段用低沉压抑的语调,自然会渲染出“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语气和伤感;第四段轻快急促的语调,又将“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心神凝志,抛却了字斟句酌的翻译之苦,拥有了酣畅淋漓诵读之乐,不觉间油然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此时,学生的笑脸和激情足以证明古文的魅力所在。
(二)意韵之美
在强调诵读背诵的基础上,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抓重要的字词分析文章的意蕴,深入探究,学生自然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充分体味文章的内涵。中国文字向来以意蕴取胜,语文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充分体味中国文字的意蕴之美,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让他们从思想上感悟到古典文学的魅力。
我在教捕蛇者说时,就抓住第一段的“永之人争奔走焉”中“争”一词,深入探究其体现的意蕴之美。
当有的同学结合注释说“争”就是“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时,我就问他们,捕蛇这件事是好事吗,要“永之人”争着去做?在这个语言环境下,你们还能悟出点什么?
启发线路铺开,课堂变成了品味的海洋。有的学生说,永州的人心里一定很渴望去做这件事;有的说,他们在争取做这件事时,神情一定很焦灼;还有的说,永之人当时会不会为捕蛇这件事去走后门?虽然,此时的学生笑成了一团,可在这笑声中早已蕴含了学生对课文意境的初步理解。教师即使不再多说什么,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去探究下文的内容,看看永之人除了“当其租入”之外,还能得到些什么。当他们读到“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时候,小小的脸上自然而然的显出凝重之色来。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达向李忠借银两资助金家父女的情节中,李忠向袋里“摸出”二两银子时的动作与心理、鲁达“丢”还李忠银子时的动作、语言与情态同样都隐含了丰富的信息,足能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进入特定的情境,触摸到两人跳动的心绪,感受到两人鲜活的内心世界。通过形式多样的品味感知活动,学生不仅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培养自己正确的爱憎评判标准,积极校正自己的现实行为,敢于憎恶和抨击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对处于困境中或危境中的人与弱小者无动于衷、缺乏同情的人,自觉尊重和学习扶贫济困、扶危救难、仗义疏财、富有爱心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古文教学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深邃的精神内涵,而且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发挥到了极致。
(三)思想情感之美
人生的阅历越丰富,人在思想上也就越趋向成熟。教育就是要弥补人阅历的不足,用最省时省力的方式,让人类的文明薪火相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具有人的思想。语文教育中,我们既要努力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努力把语文的各项学习内容当作人类文化的载体,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染。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的思想更有深度。
思想只有借助于情感表达,才能表现得更有深度,更加淋漓尽致。流传千古的文章多是以情动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可见,情感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的对统治阶级的憎恨之情;蒹葭的少男少女之间的思慕之情;过零丁洋的作者的爱国情;醉翁亭记的与民同乐之情;与妻书的真挚无畏殉国情;出师表的两朝开济老臣心所体现出来的赤诚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心忧天下苍生的悲悯之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作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对后人进行情感的熏陶,而引发人们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中学生阅读作品时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是“表同作用”即学生把自己比拟成作品中的人物,分享他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只有充满审美的愉悦,才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位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