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与底层关怀

丁巴达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o,最快更新丁巴达吉文集最新章节!

    1、霸王别姬

    我觉得小武当中最绝妙的隐喻就是那段霸王别姬的背景音乐。我不知道这是贾樟柯走笔之际忽发的灵感,还是在拍摄之初就蓄谋已久的本意。这段音乐,就如同整部影片的混魄,令整部影片所描述的故事超越了现实,穿越了时空,与历史以及历史上曾经存活过的千万人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最终成为了一个故事结构,一个生存结构,一个情感结构,一个也许人物会挥发殆尽但是其故事的内核却永远不会消失的世界的结构。

    很明显,在贾樟柯的摄影机下,小武便是项羽,梅梅就是虞姬。当小武得知自己以前的兄弟要结婚了,却不曾通知自己的时候,他咽不下这口气,前去送礼,顺便讨个说法。这时候霸王别姬的音乐响起。“我站在猎猎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小武此时想到的不仅是当年他和这位兄弟一起去北京打杀,承诺将来有一天送七斤钱给他做结婚礼物。此时他更加在心中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和项羽一样有着万丈豪情,顶天立地的汉子。情感是普遍的,这一点勿庸置疑。没有一个人的情感是如此独特,以至于除了他自己之外,再也无人曾经在之前,或者将要在之后,同样体会到这种东西。陈子昂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范仲淹说:微斯人,吾谁与归。甚至项羽本人也在乌江边最后唱吟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这些话,其实只是在抒发同样一种情怀,那就是普天之下,再也无人能够理解我此时的感受。可是他们错了。就情感的体验上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永远也不会发生。如果事实就是如此,如果事实就是人类的情感总在与时俱进,不断翻新,而没有一个共同的内核,恒久不变的普遍范围,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那么往日的悲伤究竟算得了什么?那么今日的痛苦又究竟有何意义可言?那么象电影,文学,绘画之类的艺术,也就不再有丝毫存在的价值了。艺术是记录恒久不变的人心的。

    幸好事实不是如此。我的意思是说,幸好,后来人能够体会到曾经被前人把玩过无数遍的忧伤和欢乐,激情与愤怒。那么如此说来,陈子昂,范仲淹,项羽,连同这部影片中的小武,还有此刻还在呼吸,还在存活的无数如你我一样的生命,其实并不孤独。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在体验那在人性之中存活了太久太久的同样的情感过程。只不过,逝者与生者站在了生死的两案,再也无法沟通。可是这也尚不能算是悲哀,因为在这反复的体验当中,逝者又一次在生者的肉体上复活。

    反复上演的岂止是情感,就是故事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我看在贾樟柯的这部影片中,这句话不妨改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项羽。小武是一个小偷,而且还是生活在一个中国相对落后地区的一个小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是他的心中也有项羽一样的梦想和激情。他不能阻止这一点来自于本性当中的情感基因。前去给当年的兄弟送礼顺带着讨个说法,最终闹得不欢而散之后,小武去了歌舞厅,遇见了他生命中的虞姬——梅梅。

    看见了梅梅,我们无法不想起那个已经逝去了千年的虞姬。当年的虞姬没有写下一部小说,让现今的我们可以对她的故事有了稍微的了解。当年的司马迁也没有贾樟柯今日的手段,用摄像机给我们留下关于虞姬的一些生活片断。那么虞姬于我们,只能是无数的猜想了。而且是凭借着今日的故事,今日的情感去猜测了。虞姬当年有没有梦想,那是一个怎样的梦想?成为一个皇后,还是成为一个舞者?虞姬当年有没有无奈,在乌江边举剑自刎之时,她究竟怀着怎样的酸楚?究竟是情痴爱浓慷慨赴死,还是懵懵懂懂一不小心?虞姬当年有没有悲哀,而那种悲哀又是怎样的一种柔肠百结?

    可是我们从贾樟柯的影片中,隐约的看见了梅梅的悲哀。这个不知被怎样的经历变成一个小姐的女子,和大多数这个时代的女孩子一样,渴望着成名,成为一个演员,或者一个歌手。可是她遇见的导演就是小武,一个小偷,一个因为和自己的兄弟不欢而散而前来歌舞厅寻求解脱的小人物。而她遇见的舞台就是中国最落寞的角落中一个最灰暗的歌舞厅,在那里,她可以真心或者假意的歌唱,管它是不是发自于内心当中的声音。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说自己身在北京,刚刚见过了一个导演,叫家人千万不要担心。生病的时候小武来探望,她为小武独自唱了一首歌,这一次唱到最后却哭了。这几个简单白描的镜头,显得是那样的滑稽而真实,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滑稽,如同生活一样真实而感人。

    其实小武去探望生病的梅梅一幕,就是一幕霸王别姬。只不过这种或许被误读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悲壮唯美气氛的场面,在贾樟柯的还原下,显得是那样的无聊而呆板。项羽出去给虞姬买了一个热水袋,回来抽了几根烟。虞姬对着项羽,唱了一首流行歌,跑了几个调。

    项羽是个直性子人,也不虚伪,所以他曾经说:得胜不还乡,犹如锦衣夜游。小武也回了一趟家。可是他既无得胜,又没有衣锦。在家人眼里,他只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他把给梅梅买的金戒指送给了母亲,也丝毫没有引起家人的好感。甚至还被怀疑那戒指究竟是不是真金子。母亲也转手就将戒指送给了小武未来的嫂子,那个女子当时正在成为全家人的中心。家里的谈话,过来过去都是在围绕着即将结婚的哥哥:抽的是好烟,喝得是咖啡,吃的是点心。小武在一旁,如若一个隐形人,在家人眼中视而不见。于是小武的自尊受到了挑战,终于发生了冲突,终于以不孝子的名义被赶出了家门。

    可是这还不是小武的四面楚歌。当小武再一次作案之时,他终于被逮了。看管他的警察将小武带出去办事的时候,将他铐在马路边上。这时候摄像机在长时间的观看了小武许久之后,终于开始四面扫视,我们于是看到了在小武的周围,原来早就聚集起了无数的人。这些人在观看被锁在马路边上不能走开的小武,还在议论纷纷,他们从四面包围住了可怜的小武。这时候我们明白了,小武终于陷入了十面埋伏。下一个可期待的场面,就是乌江边了。

    小武这个现代项羽,从始到终,是一个滑稽而荒唐的人。关于他最深处的内心,我们唯一知道的一点信息,就是他在屡次作案之后,都将那些失主的身份证给偷偷的塞到了邮筒里。这一点究竟该做如何理解?是和项羽一样的妇人之仁,还是和项羽一样的有情有义?我们对此无法做答。

    2、底层关怀

    贾樟柯的电影被追捧也有好一段日子了。可是一个问题是,就算到如今,贾樟柯的电影还是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受大多数群众的欢迎。我想这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除了贾樟柯的电影技巧还不成熟之外,除了贾樟柯显得有些刻意的关怀底层的姿态让人反感之外,就是他的电影中所拍摄的人物的生活,不是大多数人所期望从电影上看到的别人的生活。通俗的说,这可以理解为的电影娱乐性不强,再往深里追究,我们不妨说,这是因为从电影中间,大多数人所希望看见的,还是离我们的生活更加遥远的生活画面。因为那样,我们就可以不去深思,因为那样,我们就可以无关痛痒的去从中取乐。

    最早喜欢贾樟柯电影,最早追捧贾樟柯电影的人,听说都是些小资人士。这个事实倒是不出人意料。你想让山西汾阳的人去选择看一部电影,我猜测他们更愿意看到描写那些小资人士生活的电影。画面转来转去,全是干净的城市,明亮的咖啡厅,华丽的酒楼,好烟好酒,美丽开放的城市姑娘。可是对于小资人士,或者说城市里的那些愤世嫉俗者来说,看惯了这城市里的一切,看到贾樟柯电影里的那些破落城市,可能反倒会引起他们更多的新鲜感,和一种别样的刺激。而这刺激,有可能就是一种虚无的对于现实,对于底层的关怀感,以及让自己显得与其他城市人显得不同的优越感觉。

    别人的悲惨生活,究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是廉价的同情和悲悯之心。如果是这样,那就真的太可悲了。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步入下一个话题,那就是关于贾樟柯电影的评价标准?或者说,关于任何一部电影的一个评价标准。

    在这个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有一部分尚且没有富起来的时代之中,我们总是难免听到太多这样的声音,那就是呼唤艺术家们去关心底层,关心那些还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阴暗角落里的人。所以只要一个人,不管他本身究竟在过着富裕或者不富裕的生活,去写,去拍摄一些类似贾樟柯类型的东西,就会莫名其妙的受到很多所谓的有良心,有爱心的人的关注和夸大其词的追捧。我总觉得这是一件最荒唐的事情。要是我没有记错的话,当年那个叫做特里萨嬷嬷的人,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将的时候,曾经拒绝了当天的晚宴。她说:与其我做了一些事情就在这里享受如此丰富的食品,还不如将这些食品拿出来和那些我所惦挂的孩子一起分享。要是我依旧没有记错的话,当年希望拯救人类的耶稣,自己最后就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知道这句话放到这里合适与否。可是我想说的是:自己不作出丝毫的牺牲,自己在享受,却在高处不断的摆出一副很有良心的模样去居高临下的,一厢情愿的,颇有优越感的去关心或者呼吁关心底层,这是一种最虚伪的行为和姿态。这就叫做真正的没良心。

    那么就这个意思往下说,我们不禁要厌恶那些以题材做文章的人了。题材不是评判艺术的唯一标准。贾樟柯的影片是好是坏,单单用他的题材来评价是不适当的。底层是什么?而高层又是什么?有一个事实是永远也不能被否定的,那就是无论是高层的人,还是的底层的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样要活在这个世上,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去反映,去挖掘他们独特却又普遍的内心感受。

    这时候再回来说贾樟柯,我觉得一个合适的说法,就是贾樟柯所描写的题材的确是这个时代的其他人有所忽略的,这也的确给他的电影添加了许多格外的魅力。可是这并不能说明他的电影就在艺术上到达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我看来,贾樟柯的电影中还有愤怒,还有不平之心,这才是伤害贾樟柯电影表现力的最大凶器。如果贾樟柯不能去除这种心态,他就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师。这种不恰当的,或者让我们有所怀疑的对于底层的关怀,可能会造成电影本身的不圆润,不成熟,不完美。镜头中一种要呼唤起社会良心的虚无意念,最后反倒会影响了电影的叙事本身,让观众失去了自觉去体味的无限空间。我想贾樟柯没必要去这样在电影中表达自己对于底层的关怀,他完全可以在自己有了能力之后,去为山西汾阳的老百姓去修几条漂亮的马路,修几个优美的花园,而在电影里,尽量的将这种情绪淡化,或者尽量多的留给观众去思考就罢了。恐怕那样,他的人生境界,以及他的电影境界,才会达到一个更为令人尊敬的高度。

    话到此,不如打住。

    3、小武一样的贾樟柯

    从小武身上,我们还不难发现贾樟柯的影子。其实小武生活的背景,就是贾樟柯所成长起来的地方。在小武这个人物的身上,也极其多的透露出了贾樟柯本人的心路历程。小武生活在一个破落的小城市当中,渴望着象项羽一样将来能有一番作为而后衣锦还乡。封闭的小城市当中,对于太原,对于北京,对于香港录像里的那些别处的生活,小武总是难免透露出一种难言的艳羡情怀。可是他却无力走出那个他生活的小地方。这恐怕不仅仅是小武的情结,更加是千千万万个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的小青年的情结。贾樟柯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贾樟柯最终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以及后来所展现出的电影才能,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终于走到了风景无限的大都市里,也可以风光的回江东去见父老了。

    前面说道片中的小武在想象当中,或许曾经把自己当成了项羽,因为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的梦。这个梦就是有所成就,得胜还乡。那么贾樟柯又何尝不是?小武的这种情结,其实说回来,也正是贾樟柯当年的情结。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对于商人,有所成就就意味着挣到大钱,对于公务员,就是早日高升,而对于艺术家,就是早日成名。小武整个影片当中,一直有一种感觉在贯穿全场,那就是其中的人物总有一种强烈的离开那个生活环境的愿望,却总不能达成。其实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总在期待着下一个画面会变得干净靓丽一点,可是也在屡屡的失望当中,直到影片结束。或许这就是贾樟柯旧日的心境,或许这也是小武所代表的那一类小城市里的青年的普遍心态。

    这时候我们提到了另外一个关键词:成名。这时候我们再次说到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时候,这个关键词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其实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来说,成名这个词汇都不应被我们所忽略。因为这个词汇会提醒我们,做电影的人,或者搞艺术创作的人,绝对不会有完全脱离了名利之心的人。而且这种名利之心,并不象我们认为的那样,会多么严重的损害到艺术本身。有时候,其实创造出真正伟大艺术的艺术家,最初的创作冲动,或许就是那种产生于生活压迫的名利之心。

    所以说,其实说艺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什么崇高的社会责任,也不那么让人觉得信服。在我看来,艺术最先还是来自于人的欲望,来自于人改变自身生活的冲动。来自于人身上所左右冲突的不安分当中。

    2007。5。25(草)